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渴慕神

日期:9/11/2008
題目:渴慕神
講員:邱克倫弟兄
經文:啟二1-4;路十38-42;詩四十二1-2;六十三1-2;八十四2;三十四8;歌一4上

渴慕神的心為神所喜悅:
詩篇這幾處經文,以及剛才所唱的詩歌,表達了向永活的神一種深切的渴慕。這些詩人有一個心願,要更多認識神,他們的心切切的渴慕神。這是一種討神喜悅的心態。詩人所相信的神,不僅是頭腦推理的結論,而是一位可以建立密切關係的神。詩人所愛慕的不僅是神所賜予的福氣,而是渴慕神自己。詩人要更多認識這位永活的神,與祂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他們的心靈才得著安息和滿足。無論甚麼時候,我們碰見一顆熱切渴慕神的心,我們的心都會受激勵,一同快跑跟隨主。「願你吸引我,我們便快跑跟隨你。」這個是主所盼望我們達到的光景,但我們的光景是否如此呢?

現今教會的危機:只滿足於慣常的信仰生活,而缺乏渴慕神的心

最近我再把《渴慕神》(The Pursuit of God)這本書看一遍,心裏很受書中的信息提醒和吸引。這書的作者是陶恕(A.W. Tozer)弟兄,他被稱為二十世紀的先知,他的文章及信息常常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代基督徒的軟弱和教會的問題,並提出救治的方法,另外因他向著神有深切的渴慕,其信息也激勵人更多追求神、渴慕神。雖然他離世已四十五年,但他當時用文字所指出的問題,我們今天讀起來,仍照樣覺得非常適切。他在六十年前寫這本書,是因為他覺得普遍基督徒和教會存在一個危機,就是只滿足於接受一套正確真理的領會,過著慣常的教會生活和事奉生活,卻對永活的神缺乏一種深切的渴慕。

陶恕所指出的危機,是一個歷世歷代的問題。在第一世紀,啟示錄第二章,主吩咐使徒約翰向以弗所教會的使者寫了一封信,指出他們中間的情形。他們殷勤事奉,對真理的認識也很好,但卻離棄向主起初的愛心。本來他們的勞苦,是出於愛主的心,但最終卻落在只顧勞苦服事,忽略了與主的關係。主為這事而責備以弗所教會,如果我們也是如此,主也會責備我們,祂盼望我們恢復向祂那種起初的愛。路加福音記載馬大接待耶穌,馬大因著許多事務思慮煩擾,而忽略了那不可少的一件事,馬利亞已經選擇這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那就是安靜在主面前,聆聽主的說話,愛慕祂,認識祂的心意,追求與祂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我們若忽略了這件事,我們所得的不過是次好的,而不是上好的。我們很容易落入這個軟弱裏面而不自知。以弗所教會或許自誇他們為主很擺上,很懂得真理,能分辨假使徒,卻不知道向著主的愛已漸漸冷淡,甚至離棄了起初的愛。如同一個妻子為了討丈夫喜悅,就把家居佈置得非常美麗舒適,打掃整齊,讓丈夫在家裏可以好好的休息,但後來她卻不知不覺愛上了家居佈置、室內設計,用了很多心思,專心鑽研這些學問,卻把丈夫冷落了。這就變得本末倒置。

主對我們所盼望的,不是僅僅殷勤服事祂,更是要愛祂,與祂建立更深關係,向祂有愛慕的心。意思要我們這樣服事之同時,也向主存著熱切愛慕的心,並且一切的服事是出於愛祂的心。保羅說我們是如同貞潔的童女許配給基督,教會就是基督的妻子,主所要求的是單純的愛,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

我們手上的服事若使我們思慮煩擾,失去了向神渴慕的心,這已是一種警號,我們需要回到神面前接受校正,求主來吸引我們,叫我們外面有忙碌的服事,裏面沒有失去對神的愛慕。

缺乏渴慕神的現象和原因:
信徒缺乏渴慕神的心,與神的關係不密切,不但自己受影響,也會影響整體聚會的光景。

在好幾年前一次聚會中,有弟兄交通「住在主裏面」這個題目。他提到泥鰍和鱔魚的比喻,他說在台灣有賣魚的人把幾條泥鰍放在裝鱔魚的桶裏。因為鱔魚的性情很懶惰,不大喜歡活動,若有一大桶鱔魚擠在一起,底部的鱔魚會被壓死,也沒有空氣,而泥鰍很活躍,不斷游上游下,就能把水中的空氣攪活,使鱔魚可以養活,維持新鮮。他說許多時候教會的聚會是靠少數泥鰍支撐著,因為大多數信徒都像鱔魚,與主的關係都不密切,靈裏死沉,只有少數是泥鰍,與主關係密切的肢體,靈裏活潑有生氣,能把屬靈的生命和活力供應聚會。如果我們都像泥鰍那麼活潑、有生命力,那麼每次聚會都滿有生命,滿有主的同在。

有弟兄也說他曾到過一個聚會,非常安靜,弟兄姊妹一進到聚會廳就安靜禱告,為著聚會禱告,自己也與主親近,預備好聚會的心。弟兄一進到聚會中間,就感主的同在非常濃厚,靈裏感到有供應。但有聚會卻像進了菜巿場一樣嘈吵,很難叫人安靜下來,結果聚會很難叫人感受到主的同在。問題就是我們缺乏對主的渴慕,與主的關係很疏遠,結果聚在一起不能帶進主的同在。或許有些教會就用外面的熱鬧,用響亮的音樂,用表演節目來支撐、應付,但這些只帶給參加聚會的人一時的興奮,過後信徒卻沒有真正摸著主,靈裏仍舊不飽足,因為沒有主的同在。這就說出我們個人的情況會影響整體的情況。

一個人可以清楚得救,卻可能對神沒有渴慕的心,也不饑也不渴,這反映在靈命上有問題。可能有些人覺得能夠得救上天堂就可以,沒有一個心願去追求更多認識主。在教會歷史上,馬丁路得藉著看見「因信稱義」,把天主教那種靠行為得救的錯誤改正過來,但後來教會卻停留在此地步,落入死氣沉沉的儀文和傳統中,後來主在其中興起了一班被稱為「敬虔主義」的弟兄姊妹,他們覺得當時的屬靈光景不大好,他們渴慕更多認識神,就藉著在家中舉行小組禱告、讀經及查經,更多與神相交,弟兄姊妹被挑旺起來,跟主的關係更密切,才給教會注入生氣和活力。後來,他們愛主的心,激發他們海外傳福音的熱忱。

為甚麼我們缺乏或者失去渴慕神的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覺得已經夠了,滿足於現今的屬靈景況。覺得能上天堂已經滿足了,再加上得到神所賜的一些祝福,也就夠了。有些人單單停在這裏。有人說得貼切,我們所注意的,往往是神的手,而不是神的面。我們向神求祝福、求恩賜,甚至求話語的引導,但這些都不是神本身,只是神賞賜的東西。我們只想得到神所賜的福氣,卻對神自己沒有愛慕的心。

聽過一位弟兄的見證,他說很多時候要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服事聖徒,他在當地會買一些東西作禮物,回到家中送給兒子。後來,他的兒子一見到爸爸從外地服事回家,首先就問他要禮物,有禮物就很開心,沒有禮物就不開心。這位弟兄聽後心裏不是味道,因為兒子所想望的是爸爸的禮物,而不是爸爸自己。他想到我們對神也是如此,只愛神所賜的祝福,但卻不愛賜福的神。

我們也是如此,有別的人事物霸佔我們的心,可能是世上的思慮,可能是地上的財物,或是其他的吸引,叫我們心中沒有空間來渴慕神。約翰壹書說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假若我們的心都放在世界上的事上,對於追求主的事,讀聖經、禱告、聚會、看屬靈書籍卻提不起勁,這表明我們屬靈胃口出了問題。我們需要回到主面前,求主調整我們,使我們不至落在以弗所教會的情況,也不至落在馬大的情況。

有些弟兄姊妹或者好一點,他們不是追求地上的福氣,他們願意多聚會,多追求真理,也參與服事,但卻仍覺得距離神很遠,個人也很少親近主。主對馬大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忙於事務,卻失去內心的平安,失去向主的愛慕,親近主的熱切。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4. 聖經中的榜樣
從舊約和新約聖經中,我們看見一些人物,他們不僅忠心服事,並且向著神有一顆熱切渴慕的心。

摩西是神忠心的僕人,他為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神揀選他、呼召他肩負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那是何等沉重的責任。他因這責任多次回到神面前禱告、求問。在與神交往之中,摩西對神有更深的認識。當時摩西管理的百姓人數估計約有二百多萬,他是極其忙碌地服事,整天忙於審斷百姓中間的爭訟。後來當他上了何烈山,領受神所頒佈的律法。山下的百姓,卻在拜金牛犢。神叫摩西下山,摩西看見他們這樣的情況,便大發烈怒,把兩塊法版摔碎了,並審判百姓的罪。當他退到神面前的時候,他為百姓代求。神願意赦免百姓,但卻說不再與百姓同在,只打發天使引領他們進迦南地。但摩西很看重神的同在,向神祈求,求祂想到這民是祂的民。神說,祂必親自和摩西同去,使他得安息。摩西說:如果神不親自和他同去,就不要把他們領上迦南(出三十三12-16)。在這對話中間,摩西忽然提出請求,求神顯出祂的榮耀來(出三十三18-23)。從這祈求,可以看見摩西對神有一種渴慕,不但願意見神的手,看重神的帶領,更願見神的面,更多認識神的榮耀。這一個請求,必定叫神十分喜悅。所以神立刻答應他,但並讓摩西能看祂的榮耀。

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就是緊貼神心的人。他在被揀選作以色列王之前,以及作王之後,都表現出一種向神深切的愛慕。當大衛仍是少年人,在牧放父親的羊之時,他已記掛神心中很重要的約櫃,約櫃代表神的同在,是神住在祂百姓中間的表記,應當是以色列百姓敬拜和生活的中心。在與非利士人一場戰事之中,神的約櫃被以色列人抬出來,以為這樣就能打勝仗,可惜百姓不知道他們沒有真正尊重神,而是利用約櫃,神沒有讓他們得勝,反而容讓約櫃被擄至非利士地。約櫃在非利士地時,神顯出大能來維護祂的約櫃,以至非利士人被嚇到要把約櫃送回以色列。約櫃回到以色列,卻未被重視,結果停在基列耶琳超過二十年,沒有送回會幕中。到了大衛登基,攻取了耶路撒冷後,他首先要把約櫃運到耶路撒冷。他因著約櫃被運往耶路撒冷的帳幕而狂喜,在約櫃前跳舞,表達他內心的興奮。在詩篇中,他多次表達了他對神的愛慕,他是一位與神建立了很深厚關係的以色列王。「你說:你們當尋求我的面。那時我心向你說:耶和華啊!你的面我正要尋求。」(詩廿七6)「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的尋求你。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詩六十三1-2)這表明了大衛渴慕神的心,他渴慕見神的面,瞻仰祂的榮美。他作王是很忙的,但仍存著一顆熱切渴慕神的心。

新約中,保羅是一個榜樣。他的服事極為忙碌,為主的事工馬不停蹄。他到處傳福音、建立教會,眾教會的事天天壓在他身上。但他卻沒有因此而停止追求主,沒有因此而忽略與主相交。甚至在他所寫的書信中,常常在中途忽然加插一句敬拜神或是頌讚神的話(如:羅馬書一25;九5;十一33-36;十五33;十六27),表明他在寫書信時,他裏面仍與神保持活發的相交。到了晚年他在羅馬被囚,寫腓立比書的時候,他向著主仍抱著一種熱切渴慕追求的心,他發覺在主裏面有測不透的豐富,他越追求認識主,就越覺得對主仍舊不認識,他心裏有一種神聖的不滿足。雖然他已經對主有相當的認識,但他在腓立比書那裏仍說:「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使我認識基督,並祂……」(腓三10)他不是說自己已經得著了,他乃是竭力追求,向著標竿直跑。

5. 怎樣才可有渴慕神的心?
怎樣才可有渴慕神的心?首先要覺察到自己沒有或是不夠渴慕神,與神的關係不夠密切。若沒有這個感覺,主就無從在我們心中作工。有這個不滿足的感覺,就可以求神讓我們嘗嘗主恩的滋味,嘗過了主的美善,就會向主開始有渴慕的心,屬靈的胃口就開了,覺得需要跟主建立更深、更密切的關係。在甚麼時候可嘗主的恩善?不但在個人與主相交,可以在聚會中主豐厚的同在,被主摸著,受主吸引。

我個人初信主時,有一段短暫時間靈裏很喜樂,但過了不久,裏面好像對屬靈的事,對主沒有渴慕的心。讀經、禱告、聚會都好像沒有味道,我有時候甚至懷疑自己尚未得救。後來神憐憫我,有少數弟兄姊妹也知道我的問題,他們為我禱告。就在一次福音營中,我在靈裏碰見了主,被主摸著,我靈裏面被點活起來,覺得跟主很近,開始有屬靈的胃口。剛好接著是青年特會,追求主的心被挑旺起來,嘗到主的美善,那種甘甜的體會深深印在心中,激勵自己主動追求主。當然,這種渴慕的心要不斷在與主保持緊密相交之中才可不斷進深,否則會冷淡下來。甚麼時候這種熱切渴慕的心冷淡下來,我們就要回到主面前,安靜下來,接受校正。要花時間親近主,安靜在神面前,也要不斷保持與主的交通。

正如雅歌所說,是主吸引我,我們才快跑跟隨祂,陶恕也說我們追求主之先,是主先來尋找我們。另外,我們也會因著有弟兄姊妹受主的吸引,而被激勵更多愛主,追求主。要有一同追求主的同伴,可以在一些追求聚會中,或是與少數清心禱告主的人一起追求主,一同禱告、查考主的話語、讀屬靈書籍。

我們也可以從一些屬靈書籍得著幫助,例如《與神同在》(Practicing the Presence of God),作者勞倫斯弟兄是一位廚師,他在日常生活中操練與主不斷相交,就是在忙碌的廚房工作中,他也不斷與主交通,表達向主的愛慕,活在神的同在中,他說他在廚房工作中與主相交的甘甜,可與領受餅杯的時候相比。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這樣操練與主相交,把我們的心舉起來親近主,仰望祂、敬拜祂,表達對祂的愛慕,這樣,我們就能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使神的心得喜悅,我們的靈裏也得著真正而滿溢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