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傳福音的腓利

日期:22/3/2009
題目:傳福音的腓利
講員:邱克倫弟兄
詩歌:第272首
讀經:徒1:8,6:1-5,8:1、4-8、12-13、26-31、34-40,21:8-10;弗4:11-13

知道弟兄們最近交通的題目都是環繞傳福音,今天想跟大家交通新約聖經中在傳福音的事上很特出的一個人,他就是傳福音的腓利。他跟使徒腓力是兩個不同的人物(二人其實是同一個名字Philip,和合本聖經的譯者把二人分別譯作腓力和腓利,以資識別)。

以弗所書第四章告訴我們,神賜給教會幾種恩賜,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看見有一些人被稱為使徒(如十二使徒及後來的巴拿巴和保羅等),也有一些人被稱為先知和教師(先知:耶路撒冷教會的亞迦布、猶大、西拉……;先知和教師:安提阿教會的巴拿巴、西面、路求、馬念和保羅),但惟獨腓利被稱為「傳福音的」(evangelist),他是神賜給教會的一個恩賜,把建造教會的材料、建造靈宮的活石帶進來。

腓利最初被選派在耶路撒冷教會的服事,並不是傳福音,而是管理飯食,後來顯出有傳福音的恩賜,往後神就一直在這方面使用他,後來他更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

讓我們一同來看看神怎樣使用腓利,從他身上學習屬靈的功課。

他是一個有好名聲、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盡忠事奉的人:

主耶穌在升天之前,要使徒在耶路撒冷等候,當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就必得着能力,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到了五旬節那天,聖靈降臨在大約一百二十個門徒身上,他們得着能力,在耶路撒冷作主的見證。當時,有許多猶太人從各地到耶路撒冷過節,那天忽然聽見有大響聲從一處樓房傳出來。然後,他們聽見耶穌的門徒說起別國的話來,講說神的大作為,後來彼得起來傳講福音,有許多人悔改,接受耶穌為救主為主,並受浸,耶路撒冷的教會建立起來了。腓利可能就是當時其中一個來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因為他有希臘文的名字,因此他或許是生長於外邦地,到耶路撒冷過節,聽見福音就信主、受浸。

這樣信主、受浸之後,腓利就在耶路撒冷留下來,把自己奉獻給主,也投入教會的生活,活在使徒的教訓和交通之中,得着神話語的造就,並與眾門徒過着凡物公用、彼此相愛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對像腓利這樣有心向着主的人,屬靈生命便得到很好的造就。

過了一段時間,得救的人越來越多,本來是上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他們信了主之後,留下來過教會生活,有不少人把田產房屋賣了,把價銀奉獻出來,教會也承擔照顧各人日常需要的責任。後來,在每日供給飯食的事上有疏忽,十二使徒就決定從門徒中選出七人管理飯食,條件是要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腓利就是其中的一位,因此,我們相信腓利在教會生活、在屬靈上很有長進,在弟兄姊妹中間顯出美好的見證,有好名聲、聖靈充滿、智慧充足,故被選出來與其他六位弟兄一同負責管理飯食的服事。他沒有輕看這份事務的服事,乃是忠於所託,發揮他在教會中的功用。

因着這七位弟兄忠心服事,十二使徒得以專心以祈禱傳道為念,所以神的道便大大興旺,於是就有更多人信了主,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事實上,教會需要很多肢體在各種事務上參與服事,與話語服事的肢體一同配搭,這樣教會才能有好的建造。

(二)他是一個渴慕、追求多得造就教會恩賜的人:

腓利不但忠於管理飯食這份服事,相信他對神的話語也竭力追求,盼望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參林前十四12)。從他回答那太監所提的問題可見,他對神的話語有很豐富的認識,所以他一聽見太監的提問,就能從以賽亞書開始,本着聖經對太監傳講耶穌。主耶穌曾把聖經中摩西、先知和詩篇中凡指着祂自己的話,向使徒們講解明白,開他們的心竅。五旬節後,使徒把神的話教導門徒,也必定把主所教導他們的向初信主的人講解。腓利很用心吸收和追求,對神話語有豐富的領受,故能隨時應用。他傳福音不是單單記牢幾節經文,而是把基督的話豐豐富富的藏在心裏,常作準備,靠着聖靈隨時運用。

當耶路撒冷教會受逼迫,門徒分散往各處傳道,不再需要管理飯食的服事後,腓利就能專注在話語上的服事,往撒瑪利亞宣講基督。事實上,他應該在耶路撒冷參與管理飯食的服事之餘,也在傳福音的服事上有操練,否則,他不可能在逼迫之後,很快就轉往撒瑪利亞傳講神國的福音。

(三)他是一個有屬靈看見、體會基督心腸的人:

傳福音不是僅僅掌握一套方法,對神話語有豐富的掌握也不夠,更是要有看見、有負擔、有主的心腸。主吩咐門徒去,不但使猶太人作祂的門徒,更是使萬民作祂的門徒。腓利不但被主的愛激勵,願意與人分享祂的愛,同得福音的好處,並且他有屬靈的看見,知道這福音是為着萬民的,主的心是大的,是廣闊的。雖然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約四22),但救恩卻不是單單為着猶太人,而是為着萬民的。

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互不來往(約四9),猶太人看不起撒瑪利亞人,因為撒瑪利亞人是猶太人與外邦人通婚的後裔,他們不是純種猶太血統;撒瑪利亞人也輕看猶太人,他們是彼此輕看的。有一些門徒因大逼迫四散傳道,他們只向猶太人傳(徒十一19),但腓利體會基督的心腸,能越過民族之間的隔膜,就到撒瑪利亞去傳福音,並且有美好的果效,為當地的人帶來屬天的喜樂,也叫天父在祂眾使者面前歡喜快樂。主自己也曾特意到撒瑪利亞把福音傳給一個婦人,並藉那婦人的見證叫更多撒瑪利亞人相信主耶穌是彌賽亞,腓利所作的正是體會主的心腸,並跟隨主的腳蹤行。

不但如此,腓利順從主的調度,越過種族的藩籬,首先帶領埃提阿伯的太監這個外邦人(非洲人)信主,比彼得傳福音給哥尼流還要早。(使徒彼得雖然也有傳福音的恩賜,對神話語也有豐富的認識,但礙於固有的觀念,要等到神藉那大布的異象來打破他的成見,他才清楚知道神的福音也是為着外邦人的,然後神才能叫他往該撒利亞向哥尼流一家傳福音)。

(四)他是一個對主信而順從的人:

主的使者呼召腓利離開撒瑪利亞往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當時撒瑪利亞的教會很需要腓利,再者,那路是曠野,可能是沒有人煙之處,但他對主有信心,把這些初信者交託給主,就順服前往。

另一方面,在地理上耶路撒冷比撒瑪利亞更靠近迦薩,並且那太監正是從耶路撒冷禮拜後回程的,主理應打發耶路撒冷的使徒或猶太地區的門徒向他傳福音。腓利實在有許多拒絕順服的理由,但腓利沒有異議,仍然信而順從。

腓利對神信而順服,沒有與主爭執,而是敏於順從。惟有這樣,才不會錯過了傳福音給那非洲太監的機會。若他稍為延遲順服,可能就失去這寶貴的機會,非洲人在當時就無法得着福音的好處。在路上,聖靈叫他貼近那車,他就跑去。因着他這樣敏於順從,福音就藉此太監傳往非洲。

主可以撇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那迷失的羊。那太監如同那一隻失迷的羊,主把腓利從撒瑪利亞帶走,就是要得着這太監,然後得着非洲的人。

(五)他是一個隨神調度的人:

當腓利替太監施浸之後,從水裏上來,主的靈就把腓利提了去。這是很不尋常的舉動,是很大的神蹟,是神特別的作為。

主的使者先叫他往迦薩地,他沒有爭執、不順服。經過試驗後,聖靈再把他提走,完全不用問他的意見,因為他對主是絕對地順服。我個人相信這是因為另一處地方有另一個對象要聽福音,時間緊急,而腓利是最合用的器皿。主也知道他是絕對順服,樂意接受調度,所以完全沒有問腓利的意願,就立刻把他提到別處去,把福音傳給另一個對象。因此,腓利在主手中是能隨意調度的一個傳福音的器皿。

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似乎他沒有回到撒瑪利亞,而是在該撒利亞住下來。到了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我們再見到腓利出現,那是在該撒利亞,保羅和同行的弟兄到了他家中住了幾天,那時他被稱作「傳福音的腓利」,所以,他應該一直都在作傳福音的工作。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可能就在他家中,聽他講述過去在撒瑪利亞和往迦薩之路上的經歷。

(六)他是一個多結果子的人:

腓利為着福音一直有一顆火熱的心,不但到處結福音果子,在家庭中也結了生命的果子,他領了家人歸主。他有四個女兒,也是信主的,並且都是說預言的,意思是可以作先知講道。因着腓利生命、生活的榜樣,不但他自己熱心服事主,他的女兒也向着主,對主的話有追求,能服事主。她們還是處女,更能專心追求主,服事主。這是腓利美好屬靈生命所結出來的果子。

但願我們能以腓利作為榜樣,學習他那樣傳福音的心志,在主手中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人,有主的心腸,並能像他作一個向主信而順從的人,為主作美好的見證。